论坛观点
FORUM PERSPECTIVES
“在我们应对新一轮经济下行压力,加快经济恢复中,新技术、新材料纷纷而上的时候,实践说明发展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有效路径!”
本文整理自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在国家新材料与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宜兴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上海城市赛上的讲话。
当我们面对俄乌冲突、新一波疫情等冲击叠加的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双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给予了确定性的指向。同样,在我们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快经济恢复中,新技术、新材料纷纷而上的时候,实践证明发展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有效路径!
宜兴官林在抗击疫情中逆势增长的实践说明,“两才"并重”(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归"并用”(海归、城归)是宜兴官林走向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措施。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强调"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大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劳动力供大于求,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苏南"这一带率先发展乡镇企业;进入90年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招商引资,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进入新世纪,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了技术密集型企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融合技术密集型、技能密集型产业中发力!可以说,谁统有"两才"并能使他们不断技术技能提升,谁就将占有新发展的先机。中国劳动学会课题研究反映,“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跃升。
新冠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网络在线活动的热潮,数字经济及其延伸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新材料、新技术借势崛起,从一定意义上看,几乎没有什么纯粹的传统产业,每个行业都或多或少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身影。数据赋能新技术新材料中将产生超乎想象的效果。
劳动领域三个趋势性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新技术催化的产业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劳动领域出现三个趋势性变化。
第一,劳动力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中国是个“技工大国”,去年技能劳动者去年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5800万人,占技工总量近30%,这与世界上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高技术人才占技工总量50%左右尚有较多差距。差距就是潜力,缩差就是动力。由此,大规模多层次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二个趋势是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新增农民工的拐点在2010年达到1245万后出现,新增农民工逐年下降,2019年新增241万,2020年下降517万,是负增长,去年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制造业用工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富士康,去年有80万农民工,建筑业最大的企业中建集团项目上有140万农民工,现代服务业中阿里巴巴菜鸟旗下约有150万以农民工为主的快递员。农民工在经济恢复中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家还记得2020年疫情冲击的初期,用工大省浙江、江苏率先包飞机、包高铁、包大巴"点对点"接农民工返城复工;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到广州南站迎接来粤务工人员的返岗;中国劳动用工最集中的富士康郑州园区推出激励员工复工的防疫返岗补贴办法,20万农民工支持了它在苹果手机全球最大供应商的位置。
第三个趋势是一大批新生代劳动者投身现代服务新业态,第一快递、第二外卖、第三网约车服务、第四寻呼服务、第五家庭服务、第六网络营销服务和第七平台服务等等,去年约8400万人,正在成为保就业的新支柱。从2019年到2022年6月,国家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有86个,其中60%与数字化智能化有关。人工智能训练师改变生产线的枯燥劳动,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吸引新生代劳动者,网约配送员给“快递小哥”有新称谓,健康照护师激励着从事家庭服务人员技能提升,奶茶店、甜品店的服务人员经过勤学技艺也可拥有调饮师的新职业。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新职业开辟新市场,新领域引领新发展。开发新职业、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正在悄然兴起。
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的理念创新
思路有了创新点,改革就有突破点,发展会有增长点。
首先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材料现代化,不仅仅要注重对设备、管理、新基建、新技术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提升才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次机器取代人在发展,但取代不了人的创新性、能动性和柔性。富士康十万个机器人,一个机器人取代三个人,但仍有大量的"一线"柔性操作需要技能熟练工。我们要使新生代劳动者感到所投身的职业有劳动的快乐感。技术的新鲜度保持着体面劳动的吸引力。在坚持“多劳多得”的同时,鼓励“技高多得”,以体现技能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回报,提高技工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高技能人才的“补钙”,也可以说弘扬中国工匠精神。我们做了比对,中国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德国人一件事情干几十年的专业精神,日夲人的精工等,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就是让新生代劳动者感到学技术好就业,学好技术多增加收入,掌握技术"绝活"可以出彩人生。刚才周付市长做了介绍,在宜兴有四五十万产业工人,务工经商人员源源不断的进入宜兴,我们要努力使每个来到宜兴的劳动者都能在岗位上提升自己、刷新自己、释放潜能。要鼓励优秀的蓝领率先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欧美发达国家的"中产"相当部分来自于蓝领,而我们现在中等收入群体基本上是大企业管理人员和白领精英占绝大多数。开发高技能人才要鼓励优秀的蓝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这样鼓励勤劳致富才能避免"内卷"、"躺平"。
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的“五个创新”
创新则盛、守旧必衰是市场经济定律,也是宜兴、官林自己的成功实践。熊彼特的观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都属于发明的范畴,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生效益的商业化才能称为创新。将分散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产生新效益都可称为创新。
加快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的机制创新。实践显现“人叫人干人不干,经济利益调动千千万”。开放就是跟上时代。我们理解,工业化时代分工越细越能产生效率,网络时代越能融合越能产生新效率,所以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劳动、技术、管理、资金、数据集成的能量,让激发人的活力在创造财富的源泉中迸发,在宜兴、官林在"一池活水"中迸发。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数字赋能的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的前沿本身也是高新技术。从2012年美国通用公司先搞了工业物联网以后,我们现在发展很快,智能制造正在引领着一批制造企业进行着技术迭代,"头部"企业率先推进工业物联网已是浪潮。我理解,工业时代的制造消耗的多是材料和电,智能制造更多"吃进"去的还有数据和算法。
加快产业融通的管理创新。智能制造推进了产智融合,智慧城市及宜兴推进了城智融合,人力资源服务正在推进线上线下的人智融合。场景或者智慧场景正在破解着产业升级中的种种难题。
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创新。中国工匠制度古来有之,培育大批高技能人才是打通双循环新发展人力资源纵向提升的“堵点”,激活蛰伏的巨大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的关键一招,让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享受同等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产业度集中的制造之都应率先打造成高技能人才的“匠都”。智能制造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劳动者,有技术新鲜感的劳动正逐渐改变着生产线上枯燥劳动。
加快高技能人才聚集的环境创新。人才是朝着尽显其能流动的,事业聚才有项目、待遇聚才有收入、情感聚才有环境,让高技能人才和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数据流源源不断流入宜兴、流入官林,才能形成经济"洼地"、人才高地。
加快培育"两才"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
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和国家技能培训政策融合。2019年、2020年、2021国家从失业保险金中拿出1000亿元补助了5000万员工技能提升,今年国家继续从失业保险金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鼓励特大型企业建设“技工航母”。"头部"企业要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地。
建立以赛促学新机制,比照"全运会",建立“全技会”技能竞赛机制,通过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省、市、县“五级”技能竞赛,发现实践中掌握高技能的杰出、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多层次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聚集一拨技师、高级技师,在这个地方产生高技能人才的小集群,能辐射带动一批技能人才加快发展,形成互促共进态势。使"双证"制度落地,高技能人才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技能证书,这样才能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打通高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来到宜兴、来到官林,一开始环境好、收入也好有吸引力,但是经过二三十年要有技能纵向提升的通道和空间,不需要到别的地方"跳槽"了,在这个地方纵向提升可以发展为技师,优秀的还可以成为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等,让"新八级"工匠制度产生"磁力"。
加快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发展,加快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历+技能”,使一大批“科班出身”的新工匠逐步成为中国技工大军的“中坚力量”。在职业技术院校设立优秀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免试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对基础较好的中青年农民工给予技能人才成长的便捷通道。
加快挖掘现有高技能人才存量。我们调查下来有30-40%还是普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农村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就出去打工了,实践中通过勤学苦练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技能,但是没有高技能职称这个“帽子”,我们就要建立"政产学"结合的新的技能人才生态,突破传统的技能人才选用,把实践中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使其成为技师、高级技师,给这些"草根"出身的乡土人才贯以社会认可的高技能职称。拓展国家技能网络的平台。主流媒体、新媒体设立技能公众号、技能成长故事频道等等,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一样的待遇,在全社会树立他们的标杆作用。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城市、像无锡、宜兴等要打造“匠都”。我37年前在常州市武进县挂职有深刻体会,无锡有"工匠"基因的传承,现在无锡及宜兴打造新时代的匠都,百万技工、十万技师,这样的地方吸引力才越来越高,让每个来到宜兴,来到官林的人都受到创新的学技能成才的熏陶和感染。
疫情尚未结束,创新正在进行,我们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正处于数字赋能和产业融合的阶段。宜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发展之地,让产业宜兴、产业官林向数字宜兴、智慧宜兴、财富宜兴、共享宜兴跃升。总之,拥抱数据,创新无限;拥抱技能,发展无限;拥抱智慧宜兴,未来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