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FORUM PERSPECTIVES
“专精特新”: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新 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此前,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时强调,“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1、中国工业化进程仍在路上,脱实向虚是危险倾向
“专精特新”,即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这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阶段,家喻户晓了。早在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专精特新”的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而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为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定调。此后工信部出台了多次意见和通知,鼓励各地支持“专精特新”小企业发展,今年联合财政部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国家层面支持“专精特新”已经有9年了,7月30日“专精特新”首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中央鼓励发展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化基础、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检视一下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过去这些年,房地产、互联网、金融、教培等等,一浪高过一浪,强调的多是新兴产业,是信息化,是结构调整、去产能。搞实体经济尤其办工厂、做制造的有些灰头土脸,被边缘化。现在回头看,脱实向虚是一个危险的倾向。
19大之后,国家再次明确了实体经济立国的思想。总书记说,“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总书记的讲话用统计数据来理解,即实体经济的80%是工业,工业的87%是制造业。我们讲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都要靠工业现代化来支撑。譬如说,中国已是军事大国,背后靠的就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支撑。
国内现在广泛存在着现代化与后工业化关系的误解。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工业化,再是知识化,中国的特点是两者同时进行,且二者不可偏废。我们要实现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先建成世界制造强国。制造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先决条件。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再有4年,即2025年,中国就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全面实现工业化,我们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14年时间。道路漫长,任务艰巨,后工业化对中国而言为时尚早。十四五规划有一个新的提法,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也就是说,要警惕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
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和趋势就是专业化,以及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随着竞争的展开,市场的拓展,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振兴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必须从专业化公司、专业化制造开始抓起。
总体来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放在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化基础这个大背景之下来看,放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先行工业化的西方各国开始再次提出“回归制造业”“再工业化”这个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来看。中国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振兴,将是一个与以往有所不同的重大的政策转变,这是顶层设计,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因此,大家要明白,对制造业的支持,对硬科技的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将是一整套政策体系,不是零敲碎打;是长期战略,不是临时策略。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新阶段制造业高质量的主要任务。我们说中国已是制造大国,是说规模世界第一。我们说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是因为制造业发展以质量、结构、可持续来衡量,还与强国有较大差距。我们什么都能造,而且产量很大,但质量不高,合格率、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品质、品牌还不行,这些指标大约是美德日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尤其是零部件,国内整装厂宁愿花五倍价格也要进口零部件;我们的制造业产品结构上,原创产品少、高端产品少,尤其是出口产品中,主要是普通制造、传统制造;我们的专利产品少、研发投入少,可持续发展后劲有待提高。我们在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芯片、农业机械等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差距巨大,在传感器、实验精密设备、高压柱塞泵、高端电容电阻、高端轴承钢、精密抛光等等专业制造领域仍被国外垄断,而且,这些都不是靠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可以都靠规模化或举国体制来解决的,而需要在量大面广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中脱颖而出的专精特新企业中诞生。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政策是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延续和深化,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中小企业发展改善财富分配
一系列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的出台,是对大企业、大平台、大财团和托拉斯崇拜的一次告别,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策略一次大的反思和调整。从国家整治所谓产融结合的资本大鳄,到最近的平台企业反垄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大而不倒、赢者通吃、流量为王的游戏规则正在得到矫正;一个大的行业或地区,过度依赖一两个大企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必须得到遏制。一味扩张、一味求大,必然出问题。从北大方正、上海电气、蚂蚁金服、恒大集团等等最近发生的风险敞口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自从福特式工厂诞生以来,在肯定“规模经济”的同时,就有经济学家同时提出“规模不经济”。集中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确可以带来交易成本降低和基础设施利用率的提高,但也带来效率损失、垄断、腐败和浪费等等问题。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的一本书《小的就是美好的》,倡导小规模、专业化,日本人也有“小而美”的说法。当然,德国管理学家西蒙的《隐形冠军:全球最佳500名公司的成功之道》一书更是为人们所熟知,该书2005年引进中国,全世界已有20多种译本。美国学者伯林翰2005年写了一本畅销书《小巨人》,主张不扩张也能成功的企业经营新境界,具有企业魅力的公司,如何抵制规模增长的诱惑,潜心追求卓越品质。美国有学者提出,要像爱护家里最小的孩子那样爱护中小企业。美国有一整套完备的中小企业保护法和促进法,有完备的维护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刘鹤副总理在长沙召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致辞中说:中小企业好,则中国经济好。再进一步讲,中小企业强,则中国经济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四个省份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这四个省的共同特点是一大批中小制造业企业成为经济基本盘。尤其浙江和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达,财富分配呈现出均富特征,中等收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这两年在议论的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实质是南北方县域经济差距大,而县域经济的主角是中小民营企业,是中小民营企业基础上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南北差距,本质上就是中小企业发育好不好、民营经济发展好不好的差距。总书记有长期在福建、浙江工作的经历,深知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强调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事出必然,顺理成章。
3、产业链竞争需要“专精特新”来卡位
过去有一个说法,国家间的竞争是跨国公司的竞争。现在我们可以修正一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国家既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即跨国公司,但其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来把守、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由同类或关联的中小企业扎堆而成的企业群落,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大小、强弱,将是未来地区竞争和国家竞争的秘密武器。这就是中小企业凝聚起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奉行引进、消化、模仿的技术跟随战略,即所谓后发优势。现阶段,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逆转性变化。其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上采取小院高墙的隔绝策略,精准脱钩,从贸易战延申到技术战和产业链战。以芯片为例,美国半导体联盟赤裸裸对中国卡脖子,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制造业各个行业,造成中国经济循环不畅;其二,疫后各国都开始追求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要素价格问题和生产成本问题成为次要的考量,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成为一个国家生死攸关的经济安全问题,全球产业链开始收缩;其三,中国在某些制造领域与西方已在同一起跑线,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说,大家都到了无人区,你不能参考我,我也没法参考你,都要靠自己摸索了。未来,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须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吸收为辅。新的形势要求中国必须要有一批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
中国制造经历近40年快速而粗放的发展,目前正出现一个历史性转变,即从集成制造转向基础制造。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最终产品的制造实则是组装。至于是进口配件组装还是国产配件组装,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汽车、手机、飞机莫不如此。集成思维最为典型的是汽车。进口整车高税,但零配件免税;新能源整车有补贴,零配件无补贴。直到去年上海引进特斯拉,才注意到零配件的国产率问题。
集成思维造成了装配虚胖,零配件太瘦,整个制造业没油水、没韧性。从原料到制成品,我们缺中场技术,缺中间制造。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是先分工协作制造零部件,最后再发展集成组装。我们则倒过来,先有集成组装,现在再回过来发展细分领域的零配件制造,补上零部件制造的基础课。十四五规划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就是有补课的意思。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是六个“基”,即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备、基础芯片、共性技术基础。这些既要靠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更要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补短板是应急,锻长板才是长远之策
从行业格局看,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与工业强基有关的,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六个基;二是与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所谓十大领域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三是与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相关的,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芯片、传感器等等。
以往东南沿海制造业的出口加工和组装集成,被长期压制在全球价值链底端,难以实现创新发展。未来,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多了,不仅可以大大优化内需产业链、供应链,而且可以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不仅可以强链、铸链,促进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而且对于逐步推进国内产业链逐步融入全球创新链,将创造更多机会,赢得更大主动权。
“专精特新”企业主导产品通常都有“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作用,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从长远看,一个经济体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的短板都补完,除非是自绝于全球分工贸易体系。补短板是应急,锻长板才是长远之策。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积累,必将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长板、产品长板。到那时,别人卡你的脖子,你就可以攻他的软肋,戳他的眼睛。
5、支持“专精特新”,中央和地方都动了真格
我国将“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之中,可见其属于制造业。国家和地方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定义,有一些共同性规定和内涵。如专业化主要是产品在分析市场的有较高占有率;精细化主要是拥有一定专利和知识产权收益,研发投入比重高;特色化的指独门绝技,以及商标知名度;新颖化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四个指标: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从目前评比的情况看,各地报送企业积极踊跃,最终遴选时,市场占有率可以放宽,但细分行业专注度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将占优势。
目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呈现连续性、梯度性。既有各地培育的一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亦有各级政府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在工信部体系,有三个序列,一是中小企业局主导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序列,二是产业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导的单项冠军序列,三是科技司主导的新兴产业领航企业序列,这个块头稍大一些。各地评选培育的独角兽、瞪羚,类似于新兴产业领航企业,只是体量较小。
目前全国共有11.30万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3.70万家省级“专精特”中小企业、499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的有727家)、596家单项冠军企业。
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形成“百十万千”专精特新企业群体,通过“双创”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1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同时在资金保障上,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在“十四五”时期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约100亿元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7、“专精特新”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2002年6月,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九届全国人大通过(2017年9月再次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
2011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调发展。
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
2013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要求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
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0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完善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制度,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2021年1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期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3月颁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1年7月份,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金融财政和人才政策措施,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要求“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中小民营企业遭疫情冲击,不应“落井下石”
“专精特新”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很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如2008年经济危机、前两年股权质押融资杠杆太高引发的国进民退等。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回事,有时也叫民营中小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没有专精特新国有企业和专精特新大型企业的说法。国有企业很少专精特新企业,是因为专精特新企业都高度专业化,不追求规模化,专精特新企业依赖于独门绝技和技术发明,依赖于个人创造力。由于国有企业很难为这种依托于个体的创新要素定价,而高级人力资本要求产权明晰,回报明确,因此中小民营企业更适合专精特新要素的配置。
疫情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冲击非常严重。一大批的中小企业消失了,网上有各种统计数据,虽然口径不一,但可以参考。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流通行业、餐饮、旅游、电影、会展等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中一般包含有50%以上的制造业,因此中小制造企业也受到间接影响,尤其是交通中断,运输成本猛涨,国外疫情蔓延造成产业链断裂,需求萎缩,轻纺、家具等等一般制造业普遍减产、亏损,国内除防疫物资之外的外向型中小微制造企业普遍出现困难。
当前,疫情仍在持续当中,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六保、六稳仍然是首要的经济工作。稳就业、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预期是重中之重。目前情况下,我们反对一些大资本趁机抄底,落井下石,而应该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可以料定,对于处在困难中的民营企业,缺乏信任和机制不能打通的混改,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7、“内循环”呼唤“精英制造”
“专精特新”属于制造业,此前改革开放40年中,在我国外贸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制造业也高速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全球制造业的相对饱和,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引发的逆全球化思潮下,制造业发展遇阻。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入世十年,从2001到2011,是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红利,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时过境迁,规则正在重构,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化新规则正在酝酿当中,WTO的红利已经见顶,美欧等西方国家对华遏制,高科技和先进制造精准脱钩,全球化会不会变成两套规则的半球化,仍有待观察。
机遇也同时存在。一方面,对冲逆全球化,内循环为主是一个必然选择。但另一方面,中国内需市场开始发力,借助于电商和新基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快速形成,在继中国制造、中国基建、中国高铁之后,一张新名片正在被搽亮,这就是中国市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将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春天。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将主要靠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中国的中产阶层在壮大,接近4亿人,甚至超过美国人口。从商品零售额来看,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85后从事新兴产业的就业人群和近两年退休的老年人群,是中国市场的消费新势力,他们追求生活品质,也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消费升级将传导到制造业,推动制造升级。传统制造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成为必然选择。舒马赫在强调中小企业作用的时候,呼吁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大众制造,现在还需要从大众制造转向精英制造。
8、保护好中小企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高层一直以来呼吁要从政策、制度上增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书记曾说道,“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因为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并容纳90%以上的新增就业。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太不容易了,太珍贵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保护好中小企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也是应对国际变局的根本途径。
关于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近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7年中央《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提出从六个方面落实好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之后全国人大、最高院在全国范围开展执法大检查,最高院对司法解释涉及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一律废止。这意味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营商环境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优化。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就是在资源配置上打破公有和非公的界限,倡导所有制中性、竞争中性和平等竞争。未来,还应该像《外商投资法》一样,以法律的形式推进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的建设,使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法治化、透明化、平等化。
12、密织“专精特新”资金保障网,科技金融亟待入场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逐渐注重对“专精特新”的支持。建行、中行、邮储、浦发等多家银行都对“专精特新”提供专项金融支持。比如中国银行河北分行三年来累计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1600家。深入分析“专精特新”企业特点,量身定制《“专精特新”工企贷》专属服务方案,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近80亿元。总体来说,随着一系列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政策的出台,各地金融机构尤其银行,开始分层次、分批次、多元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目前,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所谓贷款难、贷款贵,就是融资主渠道不畅,其核心问题是担保。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能力,必须建设全国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当然企业也要按银行要求,管理规范、技术扎实、财务数据真实。
银行对中小企业,一方面是提高信用贷款的占比,降低对担保和抵押物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首贷率发展保理业务和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要基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际和需要,开辟新业务、新平台、新产品,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金融类服务机构更有优势。新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构建科技平台,打通信息链、信用链、资金链,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成交并共同发展。
9、打造中国版隐形冠军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最终还是需要靠企业家精神和自身努力。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自身来说,在当前经济转型大背景和政策大力支持下,打造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十分重要。
中制智库在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启动了《隐形冠军》项目,旨在发现、培育、宣传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中制智库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衡量、评价和培育国内隐形冠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从产品角度。强调产品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深耕细分市场,性价比高,有独创,难模仿;
二是从市场角度。是指产品市场占有率或首位度具有较大优势,在所处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有行业标准制定权和定价话语权;
三是企业角度。敢于从无到有,潜心若干年做出一个市场。企业的持久性强,传承性好,对多元发展持谨慎态度;
四是企业家角度。是指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具有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特质的企业家,偏执,苛刻,有足够战略定力与意志力。
以上四点,简略来说即为“四个专”:专用、专业、专注、专家。
(中国财富50人论坛王蕾对此文亦有贡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