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十四五”制造业,6位专家保定“圆桌论剑”
3月28日下午,备受瞩目的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保定电谷酒店举行。一场关于“十四五”制造业的圆桌对话,在6位国内大咖论述下精彩纷呈,让现场各界人士受益匪浅。
作为主持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节能司原司长周长益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对于制造业怎么干、如何支持制造业发展,周长益请6位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经验,谈了看法。对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首先做了精彩表述。他表示,在我国两个百年目标一个已经实现,一个即将开启新征程,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一定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刘利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支撑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或者在GDP中,要保持一定的比重,保持一定的稳定;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注重高质量发展,注意供给侧和需求侧。”刘利华在表述同时,也对保定做了展望。他认为,保定的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跟雄安新区的建设融为一体,在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上,大有可为。
对于“十四五”时期的制造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彦敏,做了三点精彩阐述:“第一应该更加关注传统,因为发展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大的支撑;第二应该更加关注基础,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功能部件、基础软件,以及企业的基础制造能力;第三应该更加关注持续稳定制造能力,把制造成熟度作为参考指标。”
张彦敏:“传统制造业并不是落后的制造业,这个观念非常的重要。”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用华为和中兴被“卡脖子”的案例,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在他看来,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薄弱关键领域,要靠举国体制优势来解决;各个行业产业上的关键领域、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靠发挥地方和行业优势来解决;细分行业或者市场的单个产品等,需要发挥市场经济优势来解决。
屈贤明认为,保定产业基础雄厚,汽车、能源、设备制造等产业具备条件,可以筛选一批专、精、特的企业,培养成为世界冠军企业。
屈贤明:“十四五期间,我们要走制造强国之路,要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基础薄弱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祝宝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做了三点阐述:从需求端考虑,希望政府继续调控房地产等行业,让资金向制造业汇集;从改革的角度,注重制造业的要素发展,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从开放的角度,注重产业链的互补,注重企业的发展环境,注重国内外资源的利用。祝宝良认为,保定区位优势明显,要利用好产业优势,并跟宏观经济联系在一起。对保定建设品质生活之城,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祝宝良认为保定充分发挥了目前国内外融资成本较低的现状,利用好财政政策,特别值得赞赏。
祝宝良:“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的一块是靠人才。怎么样留住人才啊?需要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发力,让大家安心在制造业工作。”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宗良,认为金融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因做好三方面支撑,才能让制造业腰杆硬起来。
“第一,增加中长期贷款,让更多资金注入制造业;第二,增加技改贷款,让传统产业升级,具备新的竞争力;第三,进行金融创新,特别是在债券和股票方面,增加制造业融资渠道,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创造条件。”宗良也希望,保定的制造业明天会更好。
娄延春:“有些国家政策和课题,往往追求短期成果,马上就要阶段性成果,甚至一个季度一报,一年一报。实际上,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
最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延春认为,中国制造业不但要在基础薄弱领域奋力直追,更要在领先的领域继续奋斗。在他看来,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制造业企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