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FORUM PERSPECTIVES

张维迎:靠什么成为制造业强国?



著名经济学家 张维迎

靠什么成为制造业强国?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201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比重超过美国,200年前我们就是制造业大国,1750年制造业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英国只是5%,1800年中国的产能应该占三分之一,英国占到中国的12%,1830年中国下降,英国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过了三十年,英国超过了中国,之后中国一路下滑,英国进一步的上升,最后达到了22.5%,1890年美国超过了英国。我们说中国实际上从很早就是制造业的大国,但是我们仍然不是制造业的强国,讲几个原因。

我们看制造业有哪些核心技术和创新是来自中国的?几乎没有。我们的制造和产品的品质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哪怕买个牙刷,国外买的就比在中国买的好使用。中国制造的东西发达国家都可以制造,只是他不愿意制造,这些发达国家能制作出来东西我们中国制造不出来。中国能生产大部分产品,但生产这些产品的许多机器和原材料中国还生产不了。中国是大而不强。

中国是如何重返制造大国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企业家充分利用套利活动,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300年积累的技术,发展为制造大国。中国真正能制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品。第三次工业产品基本上还是组装。特别感谢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使中国变成制造业大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出口产品的40%以上是外资企业的出口。

如何成为制造业强国?

我们不可能因为套利企业家的套利活动变成强国,只能使中国变成制造业大国。只有创新企业家的创新才有可能把中国的变成制造业强国。做大国靠套利就可以,做强国要靠创新。无论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变成制造业强国靠的都是一大批创新的企业家,他们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创造了新的产业,中国目前还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产业。历史上一大批有名的名字,没有他们就不可能使他们的国家变成制造业的强国。美国我们想想没有卡耐基不可能有美国的钢铁业。创新只有企业家和各个在座我们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体制和政策含量,创新对体制的要求,要比套利高得多,因为创新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更长的周期,只有企业家有足够的耐心和更长远的眼光才会创新,而套利可以很短期的完成。

中国的体制总体来讲,是套利型的体制,不是新型的体制,要变成创新型的体制,我们要在市场自由竞争全面发展,在私有企业的自由发展,人口的自由流动,对自由财产的有效保护。

经济学家衡量创新的三个指标,R&D投入密度;专利数;新产品销售占比。如果看这三个指标看中国过去十多年里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刚才李主任谈到我们的R&D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8年的0.6%变成了2018年的1.23%。我们的专利在过去有很大增长。我们的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从2010年10.4%涨到2018年18.8%,所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中国何以取得这些进步?

我们看到这些指标在不同的地区有相当大的差异,我想这些差异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密度,最高的1.43%,最高的0.233%。我们看每万人平均专利授予数,最高46.3补锌,最低的0.7%。我们再看新产品销售占比全国平均15.1%,最高32.7%,低的只有1.7%。

地区间差距非常大。这些差距怎么来的?一是市场化程度不一样,二是所有制结构不一样,三是各地的对方开放程度不一样,四是人才流动和城市化也不一样。

下面我用数字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里,市场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数据。

从这个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化的程度对研发密度有很大的影响,市场化程度提高1%,2016年R&D上升0.013。我们看要素市场化,越不发达的地方工业的研发密度越大。要素提高一点工业化密度提高14%。这是市场化只属于每万人平均专利授权的情况,市场化指数提高1个点,人均专利授权增加45%。我们再看2011年市场化指数与2016年每万人专利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市场化程度对新产品的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也有显著的影响,市场化指数提高1个点,新产品销售占比提高27%。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政府的干预对创新有很大的影响,横坐标是政府机构的数量每万人算,纵坐标是专利授予,每完人拥有政府的机构增加1%,人均专利下降1.7%。公共部门就业比重如果上升1%,人均专利下降1.95%。较大的政府部门,更多的政府干预对创新有不利的影响。

我们再看一下所有的结构对创新的影响,总体来讲私有企业数量增加1%,人均专利上升0.844%。国有控股法人比重上升1%,人均专利下降1.5%。写私有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总人的比重增加1%,每万人拥有的人均专利会增加1.22件。我们看国退民进的地区和国进民退的地区有一个巨大的反差,这是2011年到2016年的数据,国退民进做的越好的地方,创新能力也越高,如果用人均专利来衡量的话。

这个图我们说国有的比重、私有的比重和外资的比重都放在这,纵坐标是研发密度,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的比重高的地方研发密度越低,而私有企业、外资企业高的地方研发的密度就高。这个是亿元资产的有效专利为纵轴,国有比重高的地区和私有、外资比重高的地方是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个是新产品销售占比,这三个图给我们的信息是一样的。

给大家看一个数字,贸易进出口对外资创新的影响。从这个图可以看到,一个是贸易依从度在显著的影响人均专利,贸易依存度上升1个百分点,人均专利增长0.72%。我们看外资对创新的影响,大致来讲,人均外资增加1%的话,人均专利可以增加0.078件。

接下来展示一点,有了人口的流动如何影响创新。中国很多人居住在非户籍地区,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非户籍人口上升1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授予增加0.77件,这是绝对数。这是2016年。我们再来看一下外省籍人比例上升一个百分点,每万拥有专利可以增加1件。外省籍人口低于5%的省,没有一个万人专利超过15件,而外省籍人口超过15%的省,没有一个省的人均专利会少于20件。

我们再看一下各省的城市化率,与人均专利绝对数,大致来看一个省城市人口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专利上升6.7%,如果城市人口增加10%,人均专利增加98%。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这个数据是300多个城市数据,可以看到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高,这个越高不仅是绝对数,是一个指数的,大致来讲人口增加1%,专利授权书增加1.44%。如果一个城市是另一个人口的2倍,专利数是后者的2.7,人均专利是后者的1.35倍。

这是城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相对户籍人口提高1%,每万人专利数增加0.36件。也是非常显著的。科研支出也是一样的,一个城市的人口增加1%,可以增加1.1%。有几个重要的创新城市,按照总专利来算的话,这十个城市北京、深圳、上海等这十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强,最高的是深圳,深圳2017年其中的东莞是54.2,这十个城市有三个在广东,两个在浙江,一是深圳,二是东莞,三是苏州,北京是第四。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创造能力这么强?与我前面讲的市场化的程度,所有的因素都有关系,这里告诉大家另外一个因素,外来人口占的比重非常高。

这个红线代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重最高是东莞达到4.27,深圳3.31倍,这十个城市平均起来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是1.63倍。再来看一下深圳,深圳的人口当中只有35是广东人,其他的65%来自全国其他地方,这是深圳创新能力强的重要原因,深圳跟国际大城市相比在人口还不够多元化,我们来看看纽约2016年总共835.8万人,37.5%是出生在国外的,其中有40万是中国人。伦敦2016年60%的人出生伦敦之外,34%出生爱英国之外。

人口流动与创新,移民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更为突出,包括美国、瑞士、以色列。瑞士的钟表靠法国人做起的,没有外来的移民不会这么强。为什么如此?四个原因。一是移民基因D4-7,有D4-7,基因的人胆子更大,更愿意冒险。大家看深圳是什么人?肯定是愿意冒险的人。二是移民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也就离开了父母,父母之命可以不受,出去以后没大没小更自由,你在父母身边都会掂量掂量,不怕创新。三是一个人在外靠不上别人,只有奋斗。有更大的压力创新。四是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新的思想火花就喷发出来了。所以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人很难具有创新性,只有多元文化才具有创新性,这也意味着我们中国未来,所有地区不同地区的混合,希望有更多的外国人在中国,深圳,哪怕有10%的外国人在深圳构成,我想深圳的创新能力会大大地提高。这是广东企业家的籍贯的调查,广东企业家40%来自于本地的,60%来自于其他省。

最后我介绍几个观点:

一是中外企业家的套利活动让中国重返制造业大国。

二是只有创新企业家才能使中国的变成制造业强国。

三是跨地区分析告诉我们,最有利于企业家的创新的体制是更多竞争、更少管制;更多私有企业,更少国企;更大的程度的对外开放;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更大的城市。

四是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体制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同样是体制的竞争。

五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希望在于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

六是不要组织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城市的扩张。

中制智库 | 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咨询电话:400-6161-661
邮箱地址:cmtt@cmtt.org.cn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东路3号中水电国际大厦13层
湾区运营中心: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十二路18号长虹科技大厦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