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FORUM PERSPECTIVES

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去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标志着中国的开放战略转向鼓励出口和进口并重的新阶段。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从品牌和制造两个方面,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论述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考虑到中国独一无二的国情,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下降对中国发挥优势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
  

中国品牌短期可能承担压力,长期会加速成长
  

短期内,进口品牌壁垒的下降可能使一些国内品牌的销量相对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并非势不可挡。一是因为近年来跨境电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品牌带来了国际竞争,国内品牌具有一定的应对国际竞争和压力的基础。二是如果相关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产生差异化需求,国内外品牌之间相互挤出效应不甚明显。而且从长期看,如果国外品牌产品的中国销量不断提升,国外品牌将可能把设计、研发和营销等增值环节更多转移到中国,以适应品牌“本土化”需求。如近年苹果手机愈加重视中国消费者偏好,在中国共设立四家研发中心,并在2018年“第一次为一个国家改变”,为中国消费者加入“双卡双待”功能。

同时,国内品牌也有可能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比如面临苹果、华为等国内外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小米手机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在25个市场销量进入前五名。更重要的,进口品牌竞争加上国内消费升级,很可能促使“国产优势品牌”与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结合,迅速提升质量水平。中国并不缺制造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很多进口品牌产品也是中国制造的。一旦高质量产品需求在国内形成规模,国内高质量品牌产品的供给就会迅速出现。进口品牌竞争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实现。比如面对“海淘”频繁,格力电器迅速开始生产电饭煲,并指出“中国人不用到国外买电饭煲”。

从更长期看,也有较大可能出现国内品牌在竞争中优势日渐明显,而将国外品牌在华经营部分收购的现象。这在中国的食品和餐饮行业案例不少。比如肯德基和必胜客中国都被阿里集团收购,麦当劳中国餐厅被中信集团收购等。总之,只要中国国内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对于品牌培育这种“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经济活动,中国就具备“本地市场优势”。

  
扩大进口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更大“引力”  


长期看,中国仍具备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底气。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仍具有优势,目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二是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这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三是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5.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7万亿美元的水平,居全球第二。预计中国未来一两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品市场。进口壁垒下降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国内市场规模。
 理论上,在贸易自由化情况下,大国产业中心会对小国产业中心产生“引力”。由此,基于中国的上述优势,进口壁垒下降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很可能有利于中国,从而对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中心产生“引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进口壁垒下降在长期有利于中国制造进一步挖掘优势。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有人认为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会被成本更低的经济体所代替,笔者认为这在短期很难实现。除了由于上文提到的中国制造业三个优势特征之外,还有如下两点重要原因。

一是中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巨大,难以短期内找到替代者。目前,中国仅轻加工业就雇佣了8500万人,这种巨大的转移规模对于劳动力数量较小的国家来说,难以承受;即使个别国家勉力承接,其劳动力成本也会迅速提升到和中国差不多的水平。例如,越南的工资在短短几年内已提升到中国的2/3,预计到2020年左右,越南将出现全国性劳动力短缺。有专家认为,唯有非洲能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转移,并在10-15年之内保持工资不上涨,但是非洲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且基础设施、物流成本以及其他营商环境都有待改善,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实际难题。

二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业发展迅速,机器替代人的可能性在提升。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数据,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员工对应机器人数量从2013年的25台迅速增加到2016年的68台,且目前仍具极大增长潜力。例如,在使用密度最高的韩国,万名员工对应631台机器人,是中国的9.28倍。因此,在相当程度上,中国制造业可以通过机器替代劳动力来降低成本。总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取代,应该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发生的事情。

  

中国独一无二的国情决定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从品牌和制造两个角度看,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下降在长期对中国都有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具备“人均中等、总量第二”这样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特殊国情。中国目前是全球唯一在中等收入水平下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国家,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情,是由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的特征所决定的。这种国情使中国具备独特优势。“人均中等”意味着中国还有较大的产业升级潜力,在一些领域仍然具备“后发优势”,这是发达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又可以对全世界优势资源产生“引力”,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一,继续降低制造业产业链成本。中国目前劳动力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但是制造业整体成本提高速度较快,应当认真分析原因并解决,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能源领域应该逐渐打破垄断,以进一步挖掘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

第二,推进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尤其是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这是中国仍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追赶优势的领域,也有利于国外品牌将研发、设计等增值环节转移到中国。
  第三,提高产品质量标准。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热潮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产品质量标准”逐渐成为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产业链环节。换言之,贸易成本的下降使得“质量标准”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当一国国内产品质量标准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消费者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国内产品质量标准而采用他国质量标准。考虑到国内目前已经形成了对于高质量产品的较大需求,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了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所以,无论从国际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环境的要求看,提高国内产品质量标准都是当务之急。

应该说,上述几项措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明确体现。比如 “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还要“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这些都是降低制造业成本的重大利好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还首次提出要“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这说明党和政府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政策思路。相信这些措施的落实再加上扩大进口的措施,一定可以有效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制智库 | 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咨询电话:400-6161-661
邮箱地址:cmtt@cmtt.org.cn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东路3号中水电国际大厦13层
湾区运营中心: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十二路18号长虹科技大厦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