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FORUM PERSPECTIVES
11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作支持单位,工信部华信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经济观察报》、《品质》联合发起,中制智库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暨2018中国制造年度盛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办公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代表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课题组做了专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代表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来发布《2018中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
制造强国指标体系与制造强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监总局从2013年开始组织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的。在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中国、巴西、印度等九个典型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度研究,构建了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并基于世界银行,联合国工发组织各国统计局等权威机构数据,对上述典型数据进行了跟踪和分析。
2014年发布了2012年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16年形成了2013-2014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今年4月完善了指标体系,形成了2017年制造业发展报告,并且发布了2015-2016年中国制造业强国发展指数。
今天发布《2018中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首先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做简要说明,明确制造强国的内涵和特征是产业规模大,质量效益好,产业结构优化,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有两部分内容,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构建的评价模型是从产业的实力和潜力两方面,选择具有核心性、可比性、可得性、弱相关的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综合了产业类型和产业管理三方面50个专家对权重的独立打分而确定,评价对象,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韩国、中国、印度、巴西共九个国家。各个具体指标的标杆选择了2012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六国各项具体指标的平均指数作为该项指标的标杆。
从1946年到2012年发布的指标情况来看,综合指标越大说明国家制造业在国际中的经营力越强。2012年测评的结果显示,美国遥遥领先,我们把它处于第一方面,日本德国第二方面,中国、法国、韩国、英国处于第三方面,印度和巴西是第四方面。
基于这样一个分析,我们提出制造业强国行列三步走的概念,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用十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位列第二方阵,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2045年迈入第一方阵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2017年九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评测结果
从2017年来看,仍然是美国遥遥领先,德国、日本紧跟其后,中国还是处于第三方阵的前列。我们的评价是从四个一级指标进行的,我对每一个一级指标做一个分析。
首先,看规模发展,2017年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规模发展指数继续稳居前列。质量效益,美国的质量效益指数占有绝对比例,这点非常明显,在这点上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结构优化指数,美国、德国领先,日本排在第三,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与美日德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看持续发展,2017年美国日本持续发展指数并驾齐驱,然后是德国韩国,中国整体仍然差距较大。
总的来看,把这四项汇集到这里,美国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具有全面优势,德国日本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有相对优势,中国规模发展一项独大,其他三项仍存在较大的差,特别在质量效益与对等的六国均相当大的差距,与印度巴西在同一个水平。
分析一下2017-2017年九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从九个国家2012年到2017年的综合指数变化情况、总体发展来看,美国、德国、中国、韩国、印度制造业总体指数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美国、德国增长势头强劲,强国地位不断巩固,中国、韩国增长比较快,与制造强国差距不断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依然明显。
再看规模方面,中国、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印度均增长,日本受到日元贬值的影响,其规模指数出现下降。在质量效益指数方面,美国遥遥领先,而且总体趋好,中国是唯一实现了指数逐年正增长的国家。所以这几年我们在质量效益还是有一定的成效。
结构优化指数,德国是唯一实现结构优化指数持续增长的国家,中国近两年小幅度下滑,结构调整将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持续发展方面,美国和日本指数基本稳定在30分以上的领先水平,德国稳定在20分较高水平,中国2017年达到了15分的水平,绝对的差距依然较大。
发展综述
我们做一个发展综述:第一,态势整体向好,2012-2017年,美国德国中国韩国印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中国增长16.63个点,年均增长3.33个点。第二,指数频繁波动,这几年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中国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降,PPI持续为负,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影响,2016年出现首次下降,2017年重拾增长。第三,格局基本稳定,2012-2017年,美国一直稳居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第二方阵,中国稳居第三方阵前列,但是和第二方阵的差距缩小。第四,中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的分析与展望。五年来,中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综合指数,从92.31增长到108.94,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表现出教委突出的发展潜力,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复苏周期性波动等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因素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制造业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规模发展对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要坚定不移的走又强又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稳定提升的规模发展水平,为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升级优化和创新培育突破提供了难得的转型空间和良好的产业环境,随着我国规模优势提升压力持续加大,要抓住来之不易的升级窗口,打造高质量的工业发展体系。
质量效益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主要发力点,要力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升级,这五年期间,我国质量效益指数小幅增加,世界知名品牌数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但制造业增加率整体下降,要依靠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增长,提升产业体系质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结构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全力建设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五年器件我国结构优化指数出现波动,其中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波动较为明显,基础产业是仪器医疗、数控机床、关键的零部件,这反映了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下更大的力气,所以加强基础产业,加强仪器医疗、数控机床以及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要特别重视的。
持续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充分挖掘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升级的增长潜力,这几年持续发展指数在小幅波动中总体相好,其中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相关分项指数都取得了发展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进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培养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压力日益增大。
总体来说,中国制造强国进程出现了规模发展的优势强化,质量效益亟待提升,结构优化任务艰巨,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的总体态势。五年来,制造强国建设成就巨大,指数增长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中国均最大,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制造业各个干线共同奋斗的结果,对此我们有信心。
但是挑战依然严峻,外部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内部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等系列挑战,制造业发展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并且任重道远,制造业与美国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美国制造业较快增长的同时,中国进入第一方阵任重道远。
首先,坚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的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其次,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幅度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第三,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业从中低端加速到中高端转型,第四,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五,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特别强调加强新型产业的发展,加强核心元器件的发展。
这是我们制造强国战略序言的一段话,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段话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谢谢。